360網(wǎng)站安全檢測平臺" />
當前位置:首頁 > 圖文覽勝

文韜武略資陽人 巴風蜀韻資陽魂

發(fā)布時間:2017年09月27日     瀏覽次數(shù):10449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萇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褒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董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秦九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饒國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陳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謝無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吳仲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彭登懷
  資陽,物華天寶之地、人杰地靈之鄉(xiāng)。35000年前,“資陽人”便在這里繁衍生息。“資陽人”是四川境內(nèi)發(fā)掘最早的“智人”代表,因此,這里也被譽為“蜀人原鄉(xiāng)”。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,巴風蜀韻交融、滲透、升華,繼而衍生出獨特的川中文明。它上承蜀之儒雅,下襲巴之忠勇,形成了崇文尚武之氣,造就了無數(shù)文韜武略之才。
  縱觀歷史長河,資陽人杰地靈、圣賢輩出,文化昌盛、海納百川,四方神往。有孔子之師萇弘,文壇巨匠王褒,理學鼻祖陳摶,五官中郎將董鈞,數(shù)學泰斗秦九韶,國學大師謝無量,民國抗日將領饒國華,詩人將軍陳毅,捐資助學的吳仲良,變臉大師彭登懷……

  在巴蜀文明滋養(yǎng)下的資陽人,以文可安邦、武能定國之勢,一代代演繹著資陽戰(zhàn)天斗地、開拓進取的燦爛歷史,而“忠勇睿智、勤勞勇敢”的鮮明特性,便是資陽人的真實寫照。

  萇弘(約公元前580─前492年),字叔,雁江區(qū)忠義鎮(zhèn)萇弘村高巖山人,東周內(nèi)史大夫。萇弘博學多才,擅長天文,精通音律,著有《大荒東經(jīng)》等15 篇,享有“智多星”之美譽。萇弘先后輔佐東周3個君王,為鞏固王室作出了顯著貢獻。在晉國的“六卿之亂”中,周敬王偏聽偏信,中了離間之計,施用剖腹掏腸之刑,殺害了年近九旬的萇弘。萇弘為國冤死,河南禹縣鄉(xiāng)民將其鮮血藏于匣中,傳說3 年以后變成碧玉?!妒穸假x》便有“碧出萇弘之血”的名句,“碧血丹心”的典故即源于此。千百年來,碧血丹心已成了為正義事業(yè)拋頭顱、灑熱血,竭忠盡誠的代詞,被人們著述吟詠所引用。萇弘碧血,光照人間,青史永垂。

  王褒(約公元前90年—約前51年),字子淵,雁江區(qū)臨江鎮(zhèn)墨池村人。少孤,家貧,事母至孝,以耕讀為本。開漢賦抒情詠物小賦之先河,與揚雄齊名。他精通六藝,嫻熟《楚辭》,崇敬屈原而作《九懷》。爾后游歷全國,博覽風物,以文會友,先后寫下《中和》《樂職》《宣布》《圣主得賢臣頌》《甘泉賦》《四子講德論》《洞簫賦》等,其中尤以《圣主得賢臣頌》《洞簫賦》為著?!翱v馳騁騖,忽如景靡。過都越國,蹶如歷塊。追奔電,逐遺風,風流八極,萬里壹息。何其遼哉!人馬相得也?!?/span>

  董鈞(約公元前13年—公元62年),字文伯,雁江區(qū)保和鎮(zhèn)人。西漢五官中郎將,經(jīng)學家、教育家。初事大鴻臚王臨。建武中,以孝廉。辟為司徒府,后累遷五官中郎將。其為學,主治儒家經(jīng)典,尤精于《禮》學。董鈞治《禮》,主要學習和研究《慶氏禮》,多有自己的見解,成為《慶氏禮》學的傳人。永平初年,被立為博士,參與制訂五郊祭祀、宗廟禮樂、威儀章服等禮儀,所提建策,切合實際,多見從用。平生以授徒講學為樂,常教授門生百余人,“當世稱為通儒”。對于傳播儒家思想,尤其是傳播和發(fā)展慶氏禮學,發(fā)揮一定的作用,對后世產(chǎn)生了一定的影響。

  秦九韶(1208年-1261年),字道古,安岳人,祖籍魯郡。  南宋官員、數(shù)學家,與李冶、楊輝、朱世杰并稱宋元數(shù)學四大家。精研星象、音律、算術、詩詞、弓劍、營造之學,歷任瓊州知府、司農(nóng)丞,后遭貶,卒于梅州任所,公元1247年完成著作《數(shù)書九章》,其中的大衍求一術、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,表述了一種求解一元高次多項式方程的數(shù)值解的算法——正負開方術。

  饒國華(1895年1月2日-1937年12月1日),字弼臣,資陽城東張家壩河心島(今雁江區(qū)寶臺鎮(zhèn))人,民國抗日將領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(fā),饒國華決心救國救民,投筆從戎;1911至1935年間,饒國華加入新軍,從伙夫升為第一四五師中將師長。饒國華為人正派樸實,謙虛謹慎,且治軍嚴謹,賞罰分明。在他的主持下,第一四五師內(nèi)部團結,將士歸心,傳為佳談。1937年11月奉命率部步行兩千里堅守廣德,保護南京。川軍以低劣的裝備,在嚴寒的冬天身著夏裝與強敵奮戰(zhàn)近一周,遲滯了日軍對南京的進攻,有力地掩護了中國主力部隊的撤退。11月30日與日軍激戰(zhàn)時,饒國華和殘部被日軍包圍于十字鋪,彈盡糧絕,覺愧對國家百姓,遂舉槍自戕殉國,終年42歲,國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贈饒國華為陸軍上將。

  陳毅 (1901年8月26日-1972年1月6日),名世俊,字仲弘,樂至縣勞動鎮(zhèn)人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(chuàng)建者和領導者之一、新四軍老戰(zhàn)士,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(十大元帥之一),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。1940年,陳毅領導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,以7千人的兵力,戰(zhàn)勝了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率政府軍89軍1.5萬人,殲滅其1.1萬余人;1947年4、5月,蔣介石調(diào)動40萬人向山東解放區(qū)、沂蒙山區(qū)進攻,陳毅率軍將國民黨素有“王牌師”之稱的整編74師全殲于孟良崮山區(qū);淮海戰(zhàn)役眾志成城,殲滅國民黨軍55.5萬人;上海戰(zhàn)役中以輕武器攻占城市,贏得勝利。

  謝無量(1884—1964),原名蒙,字大澄,號希范,后易名沉,字無量,別署嗇庵,樂至縣三星鄉(xiāng)金馬溝人。近代著名學者、詩人、書法家。清末任成都存古學堂監(jiān)督。民國初期在孫中山大本營任孫中山先生秘書長、參議長、黃埔軍校教官等職。之后從事教育和著述,任國內(nèi)多所大學教授。建國后,歷任川西博物館館長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、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。在學術、詩文、書法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。代表著作有《佛學大綱》《老子哲學》《王充哲學》等;書法集有《謝無量自寫詩卷》《謝無量書法》上下冊;詩集有《青城雜詠》。

  吳仲良(1921年9月13日—2017年8月6日),樂至縣龍門鄉(xiāng)三星橋圣燈溝人,是四川省捐資助學金額最大、時間最長、建學校最多、影響最廣的海外僑胞之一。身在異國,不忘桑梓,自1986年起至今,把自己節(jié)衣縮食的積蓄和部分養(yǎng)老金共計人民幣2000萬余元捐贈給家鄉(xiāng)興辦教育事業(yè),先后在家鄉(xiāng)樂至縣和資陽市、內(nèi)江市的各縣(市、區(qū))修建了僑心學校數(shù)十所、幼兒園1所,敬老院1所,設立了金額為350余萬元的吳仲良教育獎勵基金和敬老基金,受資助者近萬人。

  彭登懷(1946—),雁江區(qū)祥符鎮(zhèn)人。世界著名川劇變臉大師,國家一級演員,專業(yè)編劇、導演、作曲, 1999年2月在新加坡以25秒變完14張臉,露出本臉再變回來4張臉譜創(chuàng)《吉尼斯紀錄》《中國電視吉尼期斯紀錄》。2000年3月在北京收香港著名影、視、歌巨星劉德華為徒,參演影視劇并引入川劇變臉絕技,得到金庸及導演贊賞;多次接受國內(nèi)多家電視、電臺專題采訪報道并獲全世界數(shù)百家報刊贊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來源:資陽日報